老實說看完 <阿嬤的夢中情人>前導片預告片,
會認為他只是一部純粹的喜劇。
大概就跟<大尾鱸鰻>一樣,笑一笑就過了。
但我錯,直到買完票的那瞬間,還十分的擔心是否會踩到雷呢?
雖然沒有太多的電影大咖在這部電影裡。
但每個角色都非常到位。
藍正龍與龍劭華,是整部片的靈魂人物。
安心亞與沈海蓉,是整部片的重要靈魂。
至於愛上鏡頭的北村、以及用可愛女生的聲音來串場的孫女小婕。
廖峻跟澎澎更是無可替換的重要配角阿...
片中提到台灣有個好萊土烏,原來在六零年代台灣電影可是瘋迷全台阿。
拍攝最多的地方是北投,沒錯台灣的好萊烏就是在北投。
至於詳細的台灣六零年代的盛事。
幫各位找了一點資料。
節錄部分給大家參考。
1900年6月12日,日法自動幻畫協會於台北北門街「十字館」開始放映黑白紀錄片,映期為一週,並且登報招攬觀眾。
此為台灣第一回的電影公開放映與電影廣告,十字館亦成為台灣第一家電影院。
同年6月16日,來自日本的松浦章三於淡水館放映法國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海水浴》、《工人下班》等十餘部短片。
松浦章三並於放映電影時兼日文解說,是台灣最早的電影辯士,1921年,同樣以日語解說電影的台灣人王雲峰成為第一個台籍辯士。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語言台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台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台語電影。
1932年5月1日,台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
1937年台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為台灣總督府政令宣導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難的「嗚呼芝山岩」。之後台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台語片。
1945年後,受美國影響,台灣電影院大量放映好萊塢電影,但因為語言的隔闔,票房不佳。開放粵語、廈門語電影在台灣播放後,特別是語言相近的廈門話電影,刺激了台語電影的開始。
而首部真正台語片應該是戰後,1956年由邵羅輝導演,以歌仔戲都馬劇團演員為班底的16mm電影《六才子西廂記》。
這部片主要抓在第二波台灣電影興盛的時空背景。
1957年開始的3年台語電影生產高峰,雖匆匆結束,但已建立一定規模的台語電影市場與製作經驗讓台語電影於1962年迅速重新興盛。
當時台語片的製作預算只要新台幣二十-三十萬,即使一個家庭主婦(相當普通人一千多個月的薪資,家庭主婦出的起?),也出得起資金拍攝,1962年,台灣共生產120部影片。
而當時國語片全年也只有7部影片。台語電影數量於1963年後,又呈現迅速下滑的趨勢。
台語片主要的拍攝場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為北投的溫泉館林立,室內的拍攝場景,既可有房間也有辦公室可以選擇,附近的河邊又可當作海景拍攝,當紅的影星最多一次輒上8部戲。
因為拍攝預算門檻低,吸引許多人投入台語片市場,包括沒有電影製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參與,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加上電視機逐漸普及,視覺的聲光刺激慢慢被電視機取代。
後期的台語電影為了吸引觀眾,開始在電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幫商品打廣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電影中,有情色的鏡頭出現。
在鄉間的電影院,甚至有看電影免費加映情色電影(俗稱小電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現場的脫衣舞表演。
台語片會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約有:
- 台語影片趕工拍攝情況並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攝工作天來製作一支片子。
- 拍攝場地缺乏,最常拍攝的地點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幾組人馬一同拍攝。
- 台語影片只能供內銷無法拓展市場。
- 影片無法從黑白片升級到彩色片等因素。
- 台灣政府的態度。因為台灣政府不重視台語電影,認為台語電影過於「粗鄙」。
- 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制定北京話為國語的政府當局者提倡國語電影。
- 數量過多,題材劇本無法突破,導致觀眾不但分散,且日漸稀少。
- 諸如李行導演,以國語發音拍攝台灣社會寫實片與愛情片的不合社會實情的因素。
- 無線電視的開播。
在層層限制與政府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語電影終於在1981年,台灣上映最後一部純以閩南語配音的「陳三五娘」(楊麗花,歌仔戲電影)畫上終點。而從1955年到1981年,台語電影共只存在26年。
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是歷史系的背景,加上修過美國電影史,對台灣電影史突然有人在電影中將她敘述出來,真的非常對我胃口。
這部電影是用現在與過去互相穿插的手法,也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手法。(想知道什麼是蒙太奇,可以點連結)
(對不起,以下會有小雷)
透過孫女的敘述,透過阿公的口吻,告訴他的故事。
從現在轉自六零年代的台灣,再轉回現在。
你的情緒也就又笑又哭的。
前段的鋪陳,從阿公角色的介紹。
然後進入台灣台語電影的開端。
將該有的情緒放入,並且順勢地將人物通通串再一起。
男主角劉奇生的台語諧音。就是老畜生阿.....
雖然不太清楚這個用意,也或許是我自己多想。
藍正龍在電影中,擺脫過去像是個花瓶的帥哥角色。
不記形象的誇張的表情與動作都讓我在電影院不斷地想替他拍手叫好。
而安心亞在電影中,前面的過度綜藝,的確會讓人感覺到太誇張。
但後續再處理與阿公之間的感情,最經典的間諜口白,讓我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其實最感人的是這張圖。
還有這張。
再次強調,這部片阿嬤的夢中情人真的非常的好看。(連結有演員表與會雷人的資料)
文章打到著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眶轉啊轉的...一不小心就又想起那種感動的瞬間。
龍劭華雖然一直沒拿到金鐘影帝,但我相信他這部的實力絕對有金馬男配角的機會啊。
沈海蓉盡可能地把自己的腳色與安心亞做連結,要把那種台語講不好的感覺表演出來,真的很厲害啊。
整體的妝容,會讓你自動投射他就是老了的安心亞。
思慕的人,是我看完電影必聽的一首歌。
雖然是首老歌,但透過安心亞康康的詮釋,真的十分的不一樣。
先來個<你導,我就演>
再送給大家,
阿信的版本,真的很難忘阿。
不是意難忘阿....
講到最後,不多雷大家。
有錢有閒,去支持一下這麼好的國片吧!!
你導,我就演。
你找到屬於你的Beauitful moon了嗎?
也許走進電影院內你就能找到囉!!